山东自考网 | 网站为考生提供山东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准。
| |
微信订阅

山东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招生咨询08:00-24:00

微信公众号

咨询老师

微信扫一扫
山东自考网在线咨询电话
【热点】 山东省自考管理系统 成绩查询系统 准考证打印入口 自考日程 免考申请 转考申请 实践考核 毕业申请 学位申请 论文答辩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在线咨询

2016年10月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卷(含答案)

整理编辑: 山东自考网

发布时间:2023-03-04 15:21:44

阅读量: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32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数。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锯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主张“道法自然”的古代先贤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2.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的朝代是

A.西周 B.东周 C.东汉 D.东晋

3.宋仁宗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蔡伦 B.鲁班 C.李耳 D.毕昇

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陶弘景 C.李时珍 D.孙思邈

5.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宗法制度下,周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

A.宗族 B.家庭 C.村落 D.合作组

7.不属于古代婚制“周公六礼”的是

A.纳采 B.问名 C.加冠 D.亲迎

8.“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就商贸方式而言,钱庄、银号属于

A.行商经营 B.坐商经营 C.农商兼营 D.工商兼营

10.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五德 B.五伦 C.五常 D.五礼

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易经》

12.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A.《九歌》 B.《天问》 C.《离骚》 D.《阳春》

13.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A.以石结构为主 B.以砖结构为主

C.以木结构为主 D.以土结构为主

14.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A.诗情画意 B.诗言志 C.乐以教化 D.文以载道

15.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蔡伦 B.毕昇 C.张衡 D.仓额

16.对联的演变来源于

A.古代的诗歌 B.古代的“桃符” C.古代的巫术 D.古代的赋

17.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18.在汉代,大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元帝

19.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A.儒学的兴起 B.黄老之学的兴起

C.玄学的兴起 D.墨家学说的兴起

20.在宋代,已经成为“天下瓷都”的是

A.洛阳 B.景德镇 C.开封 D.扬州

21.“安史之乱”发生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2.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业盛世是在

A.西周以后 B.秦代以后 C.汉代以后 D.唐代以后

23.中国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忠孝 B.修身 C.孝悌 D.友善

24.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A.吴道子 B.顾悟之C.张萱 D.曹不兴

25.“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A.周敦颐 B.王安石 C.苏轼 D.欧阳修

26.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成于中国长期的

A.农业社会中 B.文明社会中

C.工业社会中 D.原始社会中

27.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8.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古典哲学、美术最有影响和贡献的是

A.郎世宁 B.利玛窦 C.汤若望 D.孟至德

2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A.宋明理学 B.阴阳五行学

C.魏晋玄学 D.禅宗心性学

30.先秦时期,曾修建过长城的三国是

A.秦、赵、齐 B.秦、赵、燕 C.赵、燕、楚 D.秦、赵、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1.中国文化又称为

A.中华文化 B.炎黄文化 C.华夏文化

D.大汉文化 E.中原文化

32.属于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有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长生殿》

D.《西游记》 E.《聊斋志异》

33.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A.农业的出现 B.陶器的制造 C.狩猎

D.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E.釆集

34.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A.孔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E.王羲之

35.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

A.泰山 B.黄山 C.武夷山

D.长白山 E.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文化政策

37.物质文化遗产

38.对偶

39.社日

40.科举制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汉语的主要特点。

42.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

43.我国古代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与教训。

44.简述“十恶”的内容。

45.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46.简述儒家、道家、墨家的主要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47.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主要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48.举例说明语言崇拜的表现,并做简要评述。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B  3.D  4.C  5.B  6.A  7.C  8.C  9.B  10.C

11.C 12.C 13.C 14.B 15.D 16.B 17.C 18.A 19.C 20.B

21.B 22.C 23.C 24.D 25.A 26.A 27.A 28.B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C  32.ABCE  33.ABD  34.ABCD  35.ABC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1分)拿今天社会来说,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1分)

37.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1分)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坏境景色结合方面具存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1分)

38.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1分)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诗歌、散文中都运用,对联更是对这种修辞格式独特运用,对偶的修辞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达到整齐对称的效來,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1分)

39.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 (1分)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以春社为重。(1分)

40. 它是指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人们一股以隋代大业三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隋朝将其规范化、 制度化。(1分)

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他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 (1)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1分)

(2)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1分)

(3)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1分)

(4)从音义对应的殆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词素)。(2分)

42. (1)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

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主张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 讲究勤劳,抓旱,争取丰收。(2分)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分)

(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它不单指的是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计制,而且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1分)

43. 一、成就

1、土地的开垦

我国历朝历代,都极重视土地的垦殖和深度利用。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1分)

2、水利的兴修

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这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这在北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大最兴修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在西北地区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还起着保护环环境的作用。(1分)

3、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等,都有运河的修建,历史悠久。到了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使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繁荣。(1分)

二、教训

改造自然的失误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幵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1分)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侵扰,曾将大量内地农民迁居黄河流经的一些地区,由于破坏植被,促使了当地的沙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固然与自然方面的气候变化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1分)

44.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而的内容:

(1)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3分)

(2)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2分)

45.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1分)《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分)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1)第一个目标是“明徳”

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1分)

(2)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即将向善之心推广开去,去亲爱广大的民众。(1分)

(3)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

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懦家对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标。(1分)

46. (1)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就是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主张人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主张积极入世,对后世影响巨大。(2分)

(2)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其影响在超脱,在艺术。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人生观,政治上推崇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道法自然”。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最高表观是“逍遥游”。(2分)

(3)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47.教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主要包括:

(1)因材施教

它是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选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 (3分)

(2)启发诱导

这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生。孟子、 朱熹等也十分推崇、注重启发式教学。 这些思想对后代教育产生了深达影响。(2分)

(3)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讲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它是孔子最旱提出的。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对学思之间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恰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 后代的朱崁朱熹、王夫之等也都在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上有进一步的主张。(3分)

(4)教学相长

是指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学记》中说:“学然后不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贡献。(2分)

48.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因此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它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伏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3分)

(1)趋吉避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习俗,而利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汉民族有重含蓄、 忌直言的文化心态,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愿。如人们希望“年年有余”因“鱼” 和“余”同音,因此“鱼”就特别受宠爱。(2分)

(2)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意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它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与信 仰,因此人们常用谐音的方式避免忌讳的内容。(举例)(2分)

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的本质的认识。但因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民间俗语,成为一种礼仪,因此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 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3分)

 

 


《山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上一篇:2021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真题

下一篇:2017年10月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卷(含答案)